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2日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针对“新质生产力”,今天出版的《经济日报》在理论版刊发三篇文章进行解读。全文如下。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与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是党中央立足于世界科技进步的前沿,着眼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任务提出的新概念。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基本特点、形成逻辑和深刻影响,把创新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全过程,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能。
重大意义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无论是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还是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新质生产力呈现出颠覆性创新技术驱动、发展质量较高等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拥有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这些产业,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在一定意义上,哪个国家拥有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拥有颠覆性技术,拥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哪个国家就更有可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蒸汽机、机械纺纱机等成为当时的颠覆性技术,以这些技术为代表的产业快速发展,促使英国走上世界霸主地位;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美国建立起以电力、石油、化工和汽车等为支柱的产业体系,在科技和产业革命中成为领航者和最大获利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要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巨大机遇,依靠自主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辟新赛道、打造新优势。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更高层次、更加多元的生态产品、文化产品等需求也更为强烈。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有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基本特点
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是包容了全新质态要素的生产力,意味着生产力水平的跃迁。
从主体来看,传统生产力大多由传统产业作为承载主体,新质生产力大多由运用新技术的新产业承载。当然,传统产业不一定就是落后产业,经过转型升级后,也能够孕育新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
从成长性来看,传统生产力成长性较低,增长速度较慢;新质生产力则具有比较高的成长性,增长速度比较快,呈现加速发展趋势。
从劳动生产率来看,传统生产力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而新质生产力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方面都呈现出更高的水平,劳动生产率比较高,提供的是新产品新服务,或其产品和服务具有更好的新的性能。
从竞争环境看,形成传统生产力的产业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竞争比较激烈,利润率也相对较低;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新兴产业属于新赛道,进入的技术门槛比较高,竞争相对较小,利润率相对较高。
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看,传统生产力所在的产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新产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更高,能够开发和利用更多的生产要素。
形成逻辑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新兴产业是动态发展的。与以往的新兴产业相比,当今时代,科技创新能够催生出更多新产业,覆盖领域也更加广泛。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新兴产业覆盖领域主要是纺织、煤炭等行业;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新兴产业更多地体现在电力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领域;第三次产业革命时期,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领域。当前,新兴产业则涉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覆盖领域越来越广,能够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的技术有一个从研发到推广应用的不断成熟的过程,新兴产业也有一个产生、发展和壮大的成长过程。
新兴产业来自于先进技术。先进技术来自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无论是科学发现还是技术发明,都离不开人才、平台、资金。人才的培养依赖各类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这就需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无论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要注重激发人才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需要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重视基础研究,着力培养基础学科人才,着眼于重大发明、发现和科技成果,围绕重大现实问题集中攻关。培养人才还需要平台,没有一流的实验平台就难以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并产生一流的科研成果。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一流的科研成果需要一流的实验室作为支撑,要围绕重大战略需求,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区域战略需求和现实问题,建设区域综合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教学和科研需求,建设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重点实验室。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还需要资金支持。同时,要构建有利于激发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机制,鼓励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要有宽容失败的机制,特别是对于一些研发周期很长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需要保持战略耐心。
形成新质生产力除了技术因素外,制度因素也尤为重要。生产力总是要向前进步的,而且并不是匀速地发展,有时发展快,有时发展慢;世界各国也不是以相同的速度发展的,有的国家发展快,有的国家发展慢。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在一些领域由过去的跟跑,越来越多地转变为并跑和领跑。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持续提高生产力提供制度保障。
具体来看,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有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生态和机制。科技成果还不是现实生产力,需要构建转化机制,加快建设高标准技术交易市场。要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着力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
此外,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有效市场也需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体现在通过市场配置生产要素、市场定价提升效率和效益,有为政府体现在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创新主体活力。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用好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攻克难关,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深刻影响
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不是一般性的科技创新,而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创新。这些重大科技创新将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进而为经济社会带来深刻而持久的变革。
从经济层面上看,能够带来显著的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效率变革不是单个生产要素的效率提高,而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其所产生的动力变革来自于科技创新这一核心推动力,通过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从而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一国或地区拥有的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和质量,以及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地位。
从社会层面上看,能够带来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首先,新质生产力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给企业带来更多利润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特别是重体力劳动强度,改善了劳动环境,有效缩短了劳动时间。其次,新质生产力所提供的新产品、新服务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改善了生活质量。再次,从长期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技术进步会使脑力劳动增加,并促使更多的劳动者从事研发、服务等工作。还要看到,新技术的应用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给人们带来极大便捷,但也有泄露个人隐私等风险,客观上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规则等。(作者赵振华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教研部主任)
释放创新动能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必须加快释放创新动能,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深刻的实践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我们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智能为重要资源、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必然要求。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不断有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涌现、成熟、应用和扩散,催生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形成一系列新兴的细分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息息相关,是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在新领域新赛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新质生产力将推动产业体系向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方向发展,成为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的关键驱动力,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新引擎。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至关重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可靠保证。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践证明,中国要强盛,中华民族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提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实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彰显我们党把握科技发展主动权的历史自觉,必须深刻洞察时与势,辩证把握危与机,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努力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至关重要,对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赢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主动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成长空间、关键着力点和主要支撑体系,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要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所在。面向未来,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动力。
一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依托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是加快推动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着力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三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方面,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类脑智能、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培育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另一方面,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激发传统产业活力。
四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成长,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打通“科技—产业—金融”链条,促进金融更好地支持科技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作者陆园园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教授)
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而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之举。我们要充分发挥产业体系完备、超大规模市场等优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可从“新”和“质”两个方面理解。从“新”的角度看,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还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从而提供有利于其蓬勃发展的环境。“质”是一事物成为其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规定性,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智能化、数控化、复杂化、精细化的生产工具可以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志。要持续增强微观纳米尺度的智能精准操控水平,加快推动光刻机、高端数控机床等自主研发进程,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保障。依托天宫、天眼、蛟龙、墨子、悟空、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加快相关产业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来源,也是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力量。一方面,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快形成引领产业发展的强大动能。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聚力推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大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引领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未来产业技术路线不确定、发展模式不固定、技术范式有待形成,要在技术路线、底层逻辑、标准体系、经营思路等方面加快探索实践。要依托互联网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加大未来网络、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未来显示等领域的前沿探索,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大类脑智能、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投入力度,探索商业化、产业化运行模式;大力发展量子信息、基因技术、生命科学、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源泉。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并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要依托资源要素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改造、转型、升级,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加快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依托新质生产力推动技术、业态、模式、体制机制变革,推动颠覆式创新与渐进式创新持续涌现。切实发挥数据要素的赋能作用,推进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实现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有机融合,推动技术和产业变革朝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加速演进。
新质生产力是大国竞争的关键因素。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在高技术领域构筑“小院高墙”,滥用科技霸权打压竞争对手,我国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受到不利影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意义重大。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我们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谋发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创新。同时也要看到,核心技术突破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保持战略定力,聚焦产业链短板、“卡脖子”技术、关键零部件、未来技术等,通过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以“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遴选攻关团队与带头人,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中挑大梁担重任。鼓励支持细分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创新攻关中发挥重要作用,以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不断激发创新动能。(作者杨蕙馨、焦勇 单位:山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臧梦雅)